陈寿三国志(如何评价陈寿的三国志)
资讯
2023-11-28
114
1. 陈寿三国志,如何评价陈寿的三国志?
首先要搞清楚陈寿和裴松之做“志”和“注”的原则。
陈寿:“宁缺勿假”
陈寿写《三国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宁肯不记载,也不写不能确定真伪的事迹。所以整部《三国志》极其简略。
在史学界中,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被誉为“信史”,肯定了其真实性。“前四史”就包括了《三国志》。
所以陈寿《三国志》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裴松之:“啥都往上贴”
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只是在陈寿原作的基础上,补充一些野史杂记以及其他渠道的史料记载,让三国志更完善,更详细。
但是裴松之在选取史料注解的时候并不太过于注重史料的真实性。真的假的都往上放,有些史料具有明显的漏洞和虚假,裴松之也注引过来,但好在裴松之对于明显虚假的资料也会加以解释和评价,不至于误导别人。但对于裴松之自己拿不准的史料,他就单纯放上,不评论了。
举几个例子:
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很多,比如《傅子》,《傅子》是公认的文学作品,其不具备史书的严谨性,他依然拿来注解。
比如《搜神记》,《搜神记》是民间神怪小说,还有一些杂记,他也拿来注解。
比如《云别传》,《云别传》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明显是后人专美之文,他也拿来注解。
所以读裴松之的注,更多则的是拿来参考。
不管是陈寿,还是裴松之,两个人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现在人读三国历史,读的绝大多数是裴松之注版的三国志。
2. 陈寿写的三国志为什么有乾隆?
1. 陈寿写的三国志中有乾隆。2. 这是因为乾隆是清朝时期的皇帝,他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收集。乾隆在位期间,他下令整理和出版了很多历史文献,其中包括了陈寿所写的三国志。3. 乾隆对陈寿的三国志的收藏和出版,使得这部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乾隆的支持和推广,使得陈寿的三国志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后世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陈寿三国志赵云怎么介绍的?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原本是公孙瓒的下属,公孙瓒派先主刘备帮助田楷抵御袁绍,赵云于是随从,为刘备主管骑兵。
等到刘备被曹操在当阳长坂追上的时候,刘备丢下妻子儿女向南逃走,赵云身抱刘备幼小的儿子,也就是后主,保护着甘夫人,也就是后主的母亲,使他们全都免于灾难。被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进入益州,赵云留在荆州。
4. 陈寿三国志讲解?
陈寿的三国志讲解,只有罗贯中替陈寿讲解的最好。因他的讲解人人都爱听。
5.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的翻译?
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3 翻译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6. 三国志陈寿著谁给批注?
裴松之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
裴注《三国志》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
7. 陈寿三国志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主要材料来源?
一个是三国的事史,一个是民间传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陈寿三国志,如何评价陈寿的三国志?
首先要搞清楚陈寿和裴松之做“志”和“注”的原则。
陈寿:“宁缺勿假”
陈寿写《三国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宁肯不记载,也不写不能确定真伪的事迹。所以整部《三国志》极其简略。
在史学界中,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被誉为“信史”,肯定了其真实性。“前四史”就包括了《三国志》。
所以陈寿《三国志》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裴松之:“啥都往上贴”
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只是在陈寿原作的基础上,补充一些野史杂记以及其他渠道的史料记载,让三国志更完善,更详细。
但是裴松之在选取史料注解的时候并不太过于注重史料的真实性。真的假的都往上放,有些史料具有明显的漏洞和虚假,裴松之也注引过来,但好在裴松之对于明显虚假的资料也会加以解释和评价,不至于误导别人。但对于裴松之自己拿不准的史料,他就单纯放上,不评论了。
举几个例子:
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很多,比如《傅子》,《傅子》是公认的文学作品,其不具备史书的严谨性,他依然拿来注解。
比如《搜神记》,《搜神记》是民间神怪小说,还有一些杂记,他也拿来注解。
比如《云别传》,《云别传》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明显是后人专美之文,他也拿来注解。
所以读裴松之的注,更多则的是拿来参考。
不管是陈寿,还是裴松之,两个人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现在人读三国历史,读的绝大多数是裴松之注版的三国志。
2. 陈寿写的三国志为什么有乾隆?
1. 陈寿写的三国志中有乾隆。2. 这是因为乾隆是清朝时期的皇帝,他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收集。乾隆在位期间,他下令整理和出版了很多历史文献,其中包括了陈寿所写的三国志。3. 乾隆对陈寿的三国志的收藏和出版,使得这部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乾隆的支持和推广,使得陈寿的三国志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后世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陈寿三国志赵云怎么介绍的?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原本是公孙瓒的下属,公孙瓒派先主刘备帮助田楷抵御袁绍,赵云于是随从,为刘备主管骑兵。
等到刘备被曹操在当阳长坂追上的时候,刘备丢下妻子儿女向南逃走,赵云身抱刘备幼小的儿子,也就是后主,保护着甘夫人,也就是后主的母亲,使他们全都免于灾难。被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进入益州,赵云留在荆州。
4. 陈寿三国志讲解?
陈寿的三国志讲解,只有罗贯中替陈寿讲解的最好。因他的讲解人人都爱听。
5.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的翻译?
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3 翻译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6. 三国志陈寿著谁给批注?
裴松之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
裴注《三国志》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
7. 陈寿三国志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主要材料来源?
一个是三国的事史,一个是民间传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