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的秦字怎么写)
资讯
2023-12-01
220
1.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的秦字怎么写?
甲骨文中的秦字写法如下图:
(拼音:qí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杵舂禾谷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禾名”,但多假借为国名,也即周代的秦国。
2. 研究汉字的本义是依据甲骨文还是依据汉字笔画?
这件事情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第一,大多数人,其实不必去探究汉字的本义,能读会写足够了——因为,汉字和其他文字的用途一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沟通交往的工具。——对工具的要求只是熟练使用,不一定非要了解工具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比如“吕”字,知道这是个“姓”就行了。再多的话,知道“吕剧”是山东的;“吕梁”是山西的;“吕宋”是菲律宾一个岛的音译,足矣。至于“律吕”还是古代校正音律的器具;“黄钟大吕”中的“大吕”指一种低音,就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包括“吕”的本义是指人的脊骨也是,需要了解的时候,查一查就行了。
第二,若探究汉字的本义,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专业领域。大学里的“中文系”,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汉字本义,属于中文系所学的语言学的内容;具体一点儿,属于语言学里的文字学的内容;再具体,属于文字学中训诂学的内容。如果说,我不干专业,就是爱好这件事,也可以,但是最好按照专业的规则来研究。 第三,那么,是甲骨文还是笔画对研究汉字的本义更有帮助呢?当然是甲骨文。
第四,所有简化字,和简化以前一样,亦是由一定笔画构成的,只是,为了书写方便,已经有相当部分甚至全部脱离了原来的本字。所以,研究简化字的笔画,对于推敲这个字的本义,毫无意义。比如,探讨“药”这个民国时期简化字的本义和为何如此构字,就没有意义;反而是“藥”,才能说明是“樂”的同源分化字,本为“调和治病之草”。汉字简化是大概率事件,两千余年来一直在简化。因此,即便通过笔画来探究字的本义,也要研究简化之前的字。
第五,这个时间点,或者说原字和简化字的分界点在何时呢——在汉字的小篆时期,大约秦汉之间。隶变之后,简化现象就日益增多了。古往今来的文字学大师们,基本认可这个观点——研究汉字的本义,要以小篆字体和之前的文字作为基准。
第六,以小篆字体和之前的字体为基准,含义还包括——小篆字体不一定就是本字;靠小篆也不一定就能解决这个字本义问题。 许慎对汉字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揭示出一条字形发展变化的规律——笔意和笔势。他认为,最古的汉字,它的字形结构,保存了造字的笔画意义,这是“笔意”。所谓“笔势”,是指“笔画日趣约易,加以书法取姿,致使原有笔意漫漶不明”——单字规范了,但失去了笔意。 比如“革”字,其古字“上象鸟头,中象鸟翼,下象鸟尾”——总体“象全剥鸟皮羽毛之形”——把骨肉去除,只留下整个皮毛。《尔雅》说:“错革鸟曰旟(yú)”郭璞注曰:“合剥鸟皮置之杆头。”西周以“旟”和“旐(zhào)”为军旗,所谓“鸟隼曰旟,龟蛇为旐”。这是“革”的本义。后来所说的“去毛治皮”已经是引申义。古字还经过了一个环节,才到了“革”这种写法,已经是“笔势”了。通过这个“笔势”推断出来的本义,肯定是错的了。 第七,小篆之前的字体,许慎能搜罗到的,他都收入了《说文解字》。这些字全是籀书。他无幸见到甲骨文。甲骨文早许慎一千年。但是,其和金文籀书是紧密相连的。从发现并释读的甲骨文来看,与其后的大篆小篆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说甲骨文属于周朝已经淘汰的文字,是不对的——它是汉字发展起至今最靠近源头之处。 当然,现在释读的甲骨文字只有1490个。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已收录了9353个汉字,说明在千余年的时间里,汉字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可是细究起来,很多字都是在原有文字基础上新造出来的。这一点后面会说到。
第八,汉代,已经在研究汉字造字的规律,“六书”虽然不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但是他整的更精确了。不过今人做了新的总结——觉得“象形”和“指事”就归入“象形”一类即可;“会意”和“形声”还保留;“假借”和“转注”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样,汉字当初造字,就剩了象形、会意、形声三种。 这三种构字之法,不论是对甲骨文还是对以后的大篆(籀书)小篆的分析字义,都有重要帮助——在甲骨文中,会意和形声字都已占到了相当大比例。 第九,小篆距今已经两千多年;甲骨文更距今三千多年。先人们造字之初到底怎么想,其实别说现在,再早一两千年前的人也说不准——谁也别说自己解释的就对。
那是不是就没了真假对错的标准了呢?也不是。其实。从秦汉以来,无数人都在摸索探求汉字本义的方法——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有三种——
1,以形说义。 所谓以形说义,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字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左传》云:“止戈为武”;《韩非子》说:“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 许慎讲的更精彩:“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六书”是与“以形说义”紧密相连的。比如象形字中的“齿”,其形如口中的门牙;“牙”,象口中的相错的大牙。比如会意字中的“从”,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北”,是两人相背。比如形声字中的由代表头的“页”组成的“颜”,眉目之间也,即额头;“硕”,头大也;“顿”,下首也,就是叩头。 以形说义是有条件的——对本义才有意义,近引申义有一些关系,远引申义无关;对本字有意义,对假借字没意义;对笔意字有关,对笔势字意义减弱。章黄等大师强调,要立足篆体,上参甲骨金文。
2,因声求义。 所谓因声求义,是利用声音的线索去考求字义,这种方法亦称为声训。 这种方法,也是在周时就有了。“乾,健也”,《周易》;“德者,得也”,《礼记》;“校者,教也”,《孟子》。 汉代就更多了。“鬼之言归也”,“履,礼也”,均见《尔雅》;“盗,逃也”,“臻,至也”,均见《诗诂训传》。 因声求义可以解决同音替代问题,如《尚书.尧典》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戴震考证,“光”为“桄”的借字,“横”的意思,纠正了郑玄注释的错误。 因声求义可以解决方言的问题。“迎”和“逆”本为方言,本义相同。 最关键的,是因声求义可以寻求语源。许慎《说文》证明,“载”、“栽”、“裁”等字都由“才”得音,都含有“始”得义项,是一组同源字。这个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可以探求事物命名之源。
3,据文证义。 以形说义,如果没有文献的证明,很可能望文生训,还可能众说不一。因声求义,而音义之间又可能仅是偶然的联系。这样,据文证义就很重要了——必须根据字词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其含义,包括本义。 比如《汉书》说:“令民得田之”,“田”是耕种的意思;《韩非子》说:“焚林而田”,“田”是打猎的意思。
这三种方法之中,以形说义,所寻求的是字的最初含义——本义;因声求义,是追溯命名之源,对后造之字有特殊意义;据文证义,是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考量字义包括本义,才更准确可靠。 三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使用,是所有文字学大师的几乎相同的成功经验。 第十,总结一下——
1,一般来说,对于探究汉字的本义,甲骨文比笔画更有意义。但这都不是专业的说法。
2,研究汉字本义,这是一门科学,需要深入其中,潜心研究。许慎写《说文》用了20年,其他的几乎什么也不干。
3,前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必须充分尊重并借鉴这些规则。所有“另起炉灶”的,基本都不靠谱。
4,研究汉字的本义,只能研究小篆和之前的字体,包括甲骨文。
5,必须区分笔意和笔势。
6,六书,或者说象形、会意、形声,是研究汉字本义必须考虑的因素。
7,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是两千多年来,大师们总结的可靠方法,也是规律,离开这些方法,基本会一事无成。
8,最关键的,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像某些“著名”的书法家,在“头.条”里解字,把几乎所有字都说成是象形,以从“百.度”里抄袭来的内容解释本义——宫,在甲骨文里就是形声字,怎么能说是象形字呢?对本义的解释也是驴唇不对马嘴——这就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负责任——真正的大师,几十年后,还会为自己当年解释错了的一个字悔恨不已、道歉不已,这是科学的态度,才真正值得钦佩。
3. 国内哪个甲骨文的字典是最权威的啊?
从适用对象看:徐版的主要是古文字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刘版大部分为业余爱好者,一小部分为专业的学生;王版比较大众化。
1、从整体来看,个人倾向徐中舒,因为徐老是甲骨文的专家,其他二位都是半路出家,感觉内容还不是太严谨。
2、其实我个人推荐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再则就是马如森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也是很好的。
4. 甲骨文岗字怎写?
岗 甲骨文(甲骨文词典里面暂时还没这个字)岗 金文(大篆):岗 小篆:
5. 耍字为什么是女字底?
目前还不知道,这个字完全没有头绪。
首先,东汉《说文》中没有收录「耍」字,「耍」字出现得非常晚。
目前我看到的文献,「而」字最早见于唐宋时代:
最早收录「耍」字的字典是金代韩孝彦所编的《改并五音类聚四聲篇海》,简称《篇海》,读音为「洒」,有两个意思:
尖耍、俊利也
戏也
《康熙字典》引《篇海》:沙下切,音灑。尖耍,俊利也。戲也「尖耍」的意思是「逍遥;游荡」,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3401页 第2卷 1657如:
宋朱敦儒《好事近》词之六:「一棹五湖三岛,任船儿尖耍。」 宋杨无咎《人月圆》词之二:「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另一个义项「俊利」,也就是「飘逸、俊秀、犀利」的意思。如:神采俊利、言辞俊利
「俊利」可能是「 俊丽」的异形词。
后来,「尖耍」的意思渐渐消失了,「耍」只有「戏耍、玩耍、逗弄」的意思。
如明代《正字通》所言,「耍」完全是一个俗字,很少字典收录这个字,只出现在方言和词曲中:
有一种解释认为「耍」是「会意字」,从「而」从「女」,「而」是表示「颊毛」,所以,会「颊毛戏弄女子」之意。
这种解释完全是胡说八道,没有任何可信度。什么「一朵梨花压海棠」更是没边的胡诌八扯。
第一,这个解释没有任何古代文献记载,完全是望文生义。第二,「耍」更古老的意义「尖耍,俊利」,「颊毛戏弄女子」怎么解释?
第三,「而」的本义不一定表示「胡须」,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而」字造字本义有两种说法:
「而」为「耏」、「髵」的初文,本义为「頰毛」,假借表示虚词,久借不归。
学者李圃认为「而」是「馘」的初文,象「倒首長髮」之形,「馘」在金文中写作:第四,楷书的「而」这个部件有多个字源:
汉字「需」中有「而」,但其实这个「而」是「天」字演变过来的,「天」是「颠、顶」的初文。
汉字「耑」是「端」的初文,「耑」中的「而」是「不」演变过来的,「不」是「丕」的初文,像「地下根须」之形:
这个问题以前讲过,是隶变导致的「汉字构件趋同」,比如:「奉、春、秦」上面都是「三人」,但却完全是不同部件演变过来的。
所以,「而」的本义不一定表示「胡须」,且作为汉字部件的「而」,不一定是汉字「而」,只不过巧合同形而已。
另外,我看到有种说法说「耍」是「傻」的后起字,或说是「誜(shua3)」的讹变字。
但是,我也没有看到很好的文献证据,能够支撑这一点,就不多谈了。
----分割线--------
综上所述,「耍」为什么从「女」,不知道!
「耍」解释成「颊毛戏弄女子」几近穿凿,纯粹是望文生义。
可能「耍」是一个讹变字,由什么字讹变而来,今天已经无从稽考。
又或者就是一个纯粹的记号字,没有任何意义。。。。。等等。可能性很多。
所以,释读汉字要详细考虑,多方自洽,同时要恪守「存疑不断」的原则。
有疑点或者证据不足,就先放下来,说不定以后很而然看到一个文献证据,也就豁然开朗。
汉字字形解读不是看图说话,望文生义的想当然。
6. 甲骨文字典哪个版本好?
对象:徐版的主要是古文字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刘版大部分为业余爱好者,一小部分为专业的学生;王版比较大众化。
1、从整体来看,个人倾向徐中舒,因为徐老是甲骨文的专家,其他二位都是半路出家,感觉内容还不是太严谨。
2、其实我个人推荐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再则就是马如森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也是很好的。
7. 万能的条友估个价呗?
这种瓦罐80年代以前非常常见。
农村作为辟邪请法师做法,常用这种东西。
比如有人家里病了,找法师辟邪;
法师说有不干净的秽物作祟,
用禁坛收了,用红布盖住绑好,贴上符咒,
放置在岩洞,石缝,或者埋在山坡林地沟渠边,
人少去的地方。
鉴于它的用途和常见性,这东西不值钱!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的秦字怎么写?
甲骨文中的秦字写法如下图:
(拼音:qí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杵舂禾谷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禾名”,但多假借为国名,也即周代的秦国。
2. 研究汉字的本义是依据甲骨文还是依据汉字笔画?
这件事情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第一,大多数人,其实不必去探究汉字的本义,能读会写足够了——因为,汉字和其他文字的用途一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沟通交往的工具。——对工具的要求只是熟练使用,不一定非要了解工具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比如“吕”字,知道这是个“姓”就行了。再多的话,知道“吕剧”是山东的;“吕梁”是山西的;“吕宋”是菲律宾一个岛的音译,足矣。至于“律吕”还是古代校正音律的器具;“黄钟大吕”中的“大吕”指一种低音,就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包括“吕”的本义是指人的脊骨也是,需要了解的时候,查一查就行了。
第二,若探究汉字的本义,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专业领域。大学里的“中文系”,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汉字本义,属于中文系所学的语言学的内容;具体一点儿,属于语言学里的文字学的内容;再具体,属于文字学中训诂学的内容。如果说,我不干专业,就是爱好这件事,也可以,但是最好按照专业的规则来研究。 第三,那么,是甲骨文还是笔画对研究汉字的本义更有帮助呢?当然是甲骨文。
第四,所有简化字,和简化以前一样,亦是由一定笔画构成的,只是,为了书写方便,已经有相当部分甚至全部脱离了原来的本字。所以,研究简化字的笔画,对于推敲这个字的本义,毫无意义。比如,探讨“药”这个民国时期简化字的本义和为何如此构字,就没有意义;反而是“藥”,才能说明是“樂”的同源分化字,本为“调和治病之草”。汉字简化是大概率事件,两千余年来一直在简化。因此,即便通过笔画来探究字的本义,也要研究简化之前的字。
第五,这个时间点,或者说原字和简化字的分界点在何时呢——在汉字的小篆时期,大约秦汉之间。隶变之后,简化现象就日益增多了。古往今来的文字学大师们,基本认可这个观点——研究汉字的本义,要以小篆字体和之前的文字作为基准。
第六,以小篆字体和之前的字体为基准,含义还包括——小篆字体不一定就是本字;靠小篆也不一定就能解决这个字本义问题。 许慎对汉字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揭示出一条字形发展变化的规律——笔意和笔势。他认为,最古的汉字,它的字形结构,保存了造字的笔画意义,这是“笔意”。所谓“笔势”,是指“笔画日趣约易,加以书法取姿,致使原有笔意漫漶不明”——单字规范了,但失去了笔意。 比如“革”字,其古字“上象鸟头,中象鸟翼,下象鸟尾”——总体“象全剥鸟皮羽毛之形”——把骨肉去除,只留下整个皮毛。《尔雅》说:“错革鸟曰旟(yú)”郭璞注曰:“合剥鸟皮置之杆头。”西周以“旟”和“旐(zhào)”为军旗,所谓“鸟隼曰旟,龟蛇为旐”。这是“革”的本义。后来所说的“去毛治皮”已经是引申义。古字还经过了一个环节,才到了“革”这种写法,已经是“笔势”了。通过这个“笔势”推断出来的本义,肯定是错的了。 第七,小篆之前的字体,许慎能搜罗到的,他都收入了《说文解字》。这些字全是籀书。他无幸见到甲骨文。甲骨文早许慎一千年。但是,其和金文籀书是紧密相连的。从发现并释读的甲骨文来看,与其后的大篆小篆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说甲骨文属于周朝已经淘汰的文字,是不对的——它是汉字发展起至今最靠近源头之处。 当然,现在释读的甲骨文字只有1490个。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已收录了9353个汉字,说明在千余年的时间里,汉字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可是细究起来,很多字都是在原有文字基础上新造出来的。这一点后面会说到。
第八,汉代,已经在研究汉字造字的规律,“六书”虽然不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但是他整的更精确了。不过今人做了新的总结——觉得“象形”和“指事”就归入“象形”一类即可;“会意”和“形声”还保留;“假借”和“转注”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样,汉字当初造字,就剩了象形、会意、形声三种。 这三种构字之法,不论是对甲骨文还是对以后的大篆(籀书)小篆的分析字义,都有重要帮助——在甲骨文中,会意和形声字都已占到了相当大比例。 第九,小篆距今已经两千多年;甲骨文更距今三千多年。先人们造字之初到底怎么想,其实别说现在,再早一两千年前的人也说不准——谁也别说自己解释的就对。
那是不是就没了真假对错的标准了呢?也不是。其实。从秦汉以来,无数人都在摸索探求汉字本义的方法——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有三种——
1,以形说义。 所谓以形说义,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字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左传》云:“止戈为武”;《韩非子》说:“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 许慎讲的更精彩:“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六书”是与“以形说义”紧密相连的。比如象形字中的“齿”,其形如口中的门牙;“牙”,象口中的相错的大牙。比如会意字中的“从”,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北”,是两人相背。比如形声字中的由代表头的“页”组成的“颜”,眉目之间也,即额头;“硕”,头大也;“顿”,下首也,就是叩头。 以形说义是有条件的——对本义才有意义,近引申义有一些关系,远引申义无关;对本字有意义,对假借字没意义;对笔意字有关,对笔势字意义减弱。章黄等大师强调,要立足篆体,上参甲骨金文。
2,因声求义。 所谓因声求义,是利用声音的线索去考求字义,这种方法亦称为声训。 这种方法,也是在周时就有了。“乾,健也”,《周易》;“德者,得也”,《礼记》;“校者,教也”,《孟子》。 汉代就更多了。“鬼之言归也”,“履,礼也”,均见《尔雅》;“盗,逃也”,“臻,至也”,均见《诗诂训传》。 因声求义可以解决同音替代问题,如《尚书.尧典》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戴震考证,“光”为“桄”的借字,“横”的意思,纠正了郑玄注释的错误。 因声求义可以解决方言的问题。“迎”和“逆”本为方言,本义相同。 最关键的,是因声求义可以寻求语源。许慎《说文》证明,“载”、“栽”、“裁”等字都由“才”得音,都含有“始”得义项,是一组同源字。这个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可以探求事物命名之源。
3,据文证义。 以形说义,如果没有文献的证明,很可能望文生训,还可能众说不一。因声求义,而音义之间又可能仅是偶然的联系。这样,据文证义就很重要了——必须根据字词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其含义,包括本义。 比如《汉书》说:“令民得田之”,“田”是耕种的意思;《韩非子》说:“焚林而田”,“田”是打猎的意思。
这三种方法之中,以形说义,所寻求的是字的最初含义——本义;因声求义,是追溯命名之源,对后造之字有特殊意义;据文证义,是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考量字义包括本义,才更准确可靠。 三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使用,是所有文字学大师的几乎相同的成功经验。 第十,总结一下——
1,一般来说,对于探究汉字的本义,甲骨文比笔画更有意义。但这都不是专业的说法。
2,研究汉字本义,这是一门科学,需要深入其中,潜心研究。许慎写《说文》用了20年,其他的几乎什么也不干。
3,前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必须充分尊重并借鉴这些规则。所有“另起炉灶”的,基本都不靠谱。
4,研究汉字的本义,只能研究小篆和之前的字体,包括甲骨文。
5,必须区分笔意和笔势。
6,六书,或者说象形、会意、形声,是研究汉字本义必须考虑的因素。
7,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是两千多年来,大师们总结的可靠方法,也是规律,离开这些方法,基本会一事无成。
8,最关键的,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像某些“著名”的书法家,在“头.条”里解字,把几乎所有字都说成是象形,以从“百.度”里抄袭来的内容解释本义——宫,在甲骨文里就是形声字,怎么能说是象形字呢?对本义的解释也是驴唇不对马嘴——这就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负责任——真正的大师,几十年后,还会为自己当年解释错了的一个字悔恨不已、道歉不已,这是科学的态度,才真正值得钦佩。
3. 国内哪个甲骨文的字典是最权威的啊?
从适用对象看:徐版的主要是古文字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刘版大部分为业余爱好者,一小部分为专业的学生;王版比较大众化。
1、从整体来看,个人倾向徐中舒,因为徐老是甲骨文的专家,其他二位都是半路出家,感觉内容还不是太严谨。
2、其实我个人推荐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再则就是马如森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也是很好的。
4. 甲骨文岗字怎写?
岗 甲骨文(甲骨文词典里面暂时还没这个字)岗 金文(大篆):岗 小篆:
5. 耍字为什么是女字底?
目前还不知道,这个字完全没有头绪。
首先,东汉《说文》中没有收录「耍」字,「耍」字出现得非常晚。
目前我看到的文献,「而」字最早见于唐宋时代:
最早收录「耍」字的字典是金代韩孝彦所编的《改并五音类聚四聲篇海》,简称《篇海》,读音为「洒」,有两个意思:
尖耍、俊利也
戏也
《康熙字典》引《篇海》:沙下切,音灑。尖耍,俊利也。戲也「尖耍」的意思是「逍遥;游荡」,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3401页 第2卷 1657如:
宋朱敦儒《好事近》词之六:「一棹五湖三岛,任船儿尖耍。」 宋杨无咎《人月圆》词之二:「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另一个义项「俊利」,也就是「飘逸、俊秀、犀利」的意思。如:神采俊利、言辞俊利
「俊利」可能是「 俊丽」的异形词。
后来,「尖耍」的意思渐渐消失了,「耍」只有「戏耍、玩耍、逗弄」的意思。
如明代《正字通》所言,「耍」完全是一个俗字,很少字典收录这个字,只出现在方言和词曲中:
有一种解释认为「耍」是「会意字」,从「而」从「女」,「而」是表示「颊毛」,所以,会「颊毛戏弄女子」之意。
这种解释完全是胡说八道,没有任何可信度。什么「一朵梨花压海棠」更是没边的胡诌八扯。
第一,这个解释没有任何古代文献记载,完全是望文生义。第二,「耍」更古老的意义「尖耍,俊利」,「颊毛戏弄女子」怎么解释?
第三,「而」的本义不一定表示「胡须」,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而」字造字本义有两种说法:
「而」为「耏」、「髵」的初文,本义为「頰毛」,假借表示虚词,久借不归。
学者李圃认为「而」是「馘」的初文,象「倒首長髮」之形,「馘」在金文中写作:第四,楷书的「而」这个部件有多个字源:
汉字「需」中有「而」,但其实这个「而」是「天」字演变过来的,「天」是「颠、顶」的初文。
汉字「耑」是「端」的初文,「耑」中的「而」是「不」演变过来的,「不」是「丕」的初文,像「地下根须」之形:
这个问题以前讲过,是隶变导致的「汉字构件趋同」,比如:「奉、春、秦」上面都是「三人」,但却完全是不同部件演变过来的。
所以,「而」的本义不一定表示「胡须」,且作为汉字部件的「而」,不一定是汉字「而」,只不过巧合同形而已。
另外,我看到有种说法说「耍」是「傻」的后起字,或说是「誜(shua3)」的讹变字。
但是,我也没有看到很好的文献证据,能够支撑这一点,就不多谈了。
----分割线--------
综上所述,「耍」为什么从「女」,不知道!
「耍」解释成「颊毛戏弄女子」几近穿凿,纯粹是望文生义。
可能「耍」是一个讹变字,由什么字讹变而来,今天已经无从稽考。
又或者就是一个纯粹的记号字,没有任何意义。。。。。等等。可能性很多。
所以,释读汉字要详细考虑,多方自洽,同时要恪守「存疑不断」的原则。
有疑点或者证据不足,就先放下来,说不定以后很而然看到一个文献证据,也就豁然开朗。
汉字字形解读不是看图说话,望文生义的想当然。
6. 甲骨文字典哪个版本好?
对象:徐版的主要是古文字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刘版大部分为业余爱好者,一小部分为专业的学生;王版比较大众化。
1、从整体来看,个人倾向徐中舒,因为徐老是甲骨文的专家,其他二位都是半路出家,感觉内容还不是太严谨。
2、其实我个人推荐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再则就是马如森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也是很好的。
7. 万能的条友估个价呗?
这种瓦罐80年代以前非常常见。
农村作为辟邪请法师做法,常用这种东西。
比如有人家里病了,找法师辟邪;
法师说有不干净的秽物作祟,
用禁坛收了,用红布盖住绑好,贴上符咒,
放置在岩洞,石缝,或者埋在山坡林地沟渠边,
人少去的地方。
鉴于它的用途和常见性,这东西不值钱!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