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范增(目前书画市场上作品伪作最多的画家是谁)
资讯
2023-12-18
262
1. 画家范增,目前书画市场上作品伪作最多的画家是谁?
我国历史上,书画作伪早在近1600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了。据载,书法作伪最早始于南朝刘宋。名画作伪,就目前所知为武后时期的张易之。因武则天宠幸张易之,故张得以奏召天下画工修整内库图书,使工人各施所长,精意摹写,然后装裱起来,与原作一毫不差,进而以假当真,还归内府,把真迹自己留下来。
齐白石《虾》(赝品)
一般公认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我国目前传世最早的卷轴画,到了唐代著名画家有王维、吴道子等,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著名画家有赵佶、张择端等,著名书法家有苏轼、米芾等。元代著名画家有黄公望、王冕等,著名书法家有赵孟頫等。明代著名画家有唐伯虎、董其昌等,著名书法家有文征明、沈周等。清代著名画家有“四僧”、“四王”、“八怪”等,著名书法家有“翁刘成铁”等。以上书画家由于艺术水平高,知名度高,市场价格高这“三高”,故伪作就多。
齐白石《群虾》(真迹)
古代和近代相比,还是近代著名画家的伪作要多一些,如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就以上这些书画家来说,如果说谁的伪作最多,恐怕要数齐白石了。在民国时期齐白石便已成名,由于假画太多,致使收藏家都不敢买他的画,这样使齐白石十分恼火。他在画中题道:“白石之画从来被无赖子作伪,因使天下人士不敢收藏”。齐白石一边说:“我的画只有从我的屋子里拿出去,才不会是假的”,一边也采取了措施。齐白石刻有“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和“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两印,提醒收藏家注意,但收效不大,假画仍充斥市场。后来齐白石又制“齐白石”钢印一方,钤于作品之中,并在报纸上声明,凡盖有“齐白石”钢印的作品均是真迹。可是不久后发现,市场上又出现了假钢印。看来要想收藏齐白石作品真迹,只有提高鉴定水平了。为此,齐白石还专门刻了一方“有眼应识真伪”的印章。
2. 如何客观评价范曾这个人?
范曾十二生肖画之酷评文:枯木
范曾先生,名人、名画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范曾先生人品和画品的讨论这些年常常占据报刊醒目位置,不外乎以下指责。
沈从文
一是卖师求荣,损人利己。沈从文先生遗作《读范曾揭发大字报有感》讲了弟子范曾对沈从文伤害至深,以至于后来沈从文表侄画家黄永玉先生和范曾先生常年相互隔空对骂,范曾先生曾写一文《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极尽刻薄,二人差点老拳相向。再一个同为范先生老师的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在辞世前的最后时刻说:“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并特意交代,自己死后拒绝范曾扶灵。“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李苦禅先生在去世前曾这样骂过范曾,这也是作为恩师,对他最全面的概括了。
范曾和黄永玉
二是夺妻占产。据“蚊子的博客”所言,范曾先生和须遵德是好友,后来夺妻占产,大家可在网络搜索详细内容,真假自辩。
李苦禅作画
三是某领导人评价范曾先生“毫无人格、毫无国格”,意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国声明》,后又归国一事。紧接着发生台湾名人画廊负责人胡云鹏,在中正机场当众拳打乘机来台的范曾事件。是非曲直,观者自断。
而对范曾先生的画品评价,则是2010年轰动一时的范曾和郭庆祥打官司事件。因郭庆祥文章《艺术家还要凭作品说话》以不提名的方式对范曾的诗、画、书法、作画方式及人格分别做出评价,如“流水线作业”“才能平平”、“逞能”、“炫才露己”、“虚伪”等。于是二人对簿公堂,最后以范曾先生获胜告结。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历史上文人之间相互谩骂、诋毁甚至打击不胜枚举。而画家更是派系门立,互不见容。范曾先生作为一著名画家,自然有扎实的功底和闪光点,自是公论。
谢赫作品
只不过范曾先生关于画品以及自封大师的言论小子略有微言。立论品画之于中国,以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分为六品)为其端,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比较权威的以清朝黄钺《二十四画品》著名,不过古人也不过是将画品分为上中下三类,分得细一点,也不过是上上、上中、上、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九品。总体来说,都是一品为最好,其他品逐步降低。
范曾先生分类:“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称魔鬼,从未看到。”按照数字排列,数字越大越好,而不是传统习惯一品为上,确实有点滑稽,以其“国学大师”的功底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但是大师就是大师,敢于开历史先河,实在佩服。
再一个就是范曾先生给自己的定位。国人传统,讲究谦虚美德,少有狂妄之辈。文人墨客即便是愤世嫉俗、卓然不群,或者挥洒自如、不拘小节,也会在对自己评价时候含蓄谦恭。三国时怪才祢衡即便狂妄不羁,也只是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而对自己也不敢托大。而范曾先生当仁不让,自我评定“坐四望五”,“以前大师,来日巨匠”,确实旷世未闻。
如果范曾先生真有才情,神仙下凡,也就罢了,毕竟自古以来称为圣人巨匠的凤毛麟角(虽然那些圣人巨匠称号都是后人给的尊称),我们实在是要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幸福时代,得以亲身观瞻“巨匠”的不朽作品。
范曾先生面对媒介,烟斗在手,皓首童颜,洋洋洒洒,款款而谈,非常潇洒。范先生自称范仲淹后人,四岁即可写诗,堪比神童还神童,看来天赋异禀,巨匠坐实。范先生对其作品情怀万丈,出口成章,句句拽文,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范曾先生的老师文怀沙老先生。
文怀沙
同样是一个号称“国学大师”的文怀沙老先生,按照其说法今年应该106岁了。前些年因为年龄、学历、经历、入狱等事情被媒体扒的尽光,炒得纷纷扰扰,最后灰头土脸,装聋作哑。而作为其弟子的范曾先生曾作画贺寿“记少时厕身门墙,匆匆四十余载。范生何幸,有斯师;文老何幸,有斯徒。后之阅画者,或当同发一喟! ”确实,有其师必有其徒,不必后人,今人阅之,当发喟叹!范曾先生的无知无畏的言行,和他那半通不通的文言,倒也的确无忝文怀沙之门。
这些年,人们生活条件改善,长寿的人多了,于是“大师”就多了起来,尤其是须眉皆白的老先生,媒体动不动就给予桂冠“国学大师”,好像国学大师是和年龄有关的头衔。更有甚者,为了吹嘘夸耀,自封大师,沾沾自喜,喊着国学的口号,打着传统的幌子,把《老子》、《庄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搬出来,以为在媒体讲讲课谈谈国学就成了大师,其实真实水平怎样,我想自有公论。
我喜欢季羡林老先生的话“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公正地讲,百岁老人季羡林确实贡献不少,但是就其学问真的配不上国学大师,这点一则季老先生很谦虚,一则是季老先生很清楚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放眼看去,如今堪与季老先生比肩者寥寥无几,季老先生都不够国学大师,更何况其他沽名钓誉之人?!
对于范曾先生的品行评价,皆源自一些媒体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大家自己分辨。作为升斗小民,又不懂绘画书法,范曾先生作为著名画家影响力非凡,究竟其艺术造诣如何,小子自然不敢置喙。只是,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面对画作还是想发表看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虽然不免贻笑方家,但也是直抒胸臆,不敢保留。
最近看有文把范曾先生的《十二生肖画》命名为“传世名画”,小子赶紧欣赏,发现范曾先生曾经画过太多套生肖画,不过大同小异,篇幅所限,上传两版,并自作打油诗为范曾先生配文,以飨读者,共赏不朽之作。
一、十二生肖之鼠
相鼠尚有皮,人存廉耻义,
奈何作画者,自己已忘意。
二、十二生肖之牛
此牛有点傻,呆滞看画家,
为何叫神兽,却是那么假?
三、十二生肖之虎
是虎还是猫,观者争吵吵,
不论虎和猫,必定是傻帽,
为何一顺拐,走路让人笑!
(又,题字写的一声长啸,群兽遁迹,估计这样的虎猫,连老鼠都不怕)
四、十二生肖之兔
兔子像肥鼠,尾短耳朵鼓,
难道欧洲兔,变成国人属。
(先生把戴高乐机场兔子看成幸运符)
五、十二生肖之龙
画龙最能蒙,没人见过形,
淹在河水中,我说是条虫。
六、十二生肖之蛇
这也叫做蛇?阿三心不乐,
吹完喷吉后,我要赶紧撤。
七、十二生肖之马
伯乐虽在不识马,你说骐骥我说假,
小小童子牵着驴,非叫二货买了它。
八、十二生肖之羊
苏武牧羊真可怜,北海放牛十九年;
若非大师描画出,单于岂能让归汉?
九、十二生肖之猴
猿类尾巴短,猴子尾巴长,
属相写成猿,与我何相干?
十、十二生肖之鸡
风马牛相及,这事真稀奇,
细看马牛鸡,都是一神气。
十一、十二生肖之狗
钟馗捉鬼不用手,顺便牵条长脖狗;
鬼入狗喉便不走,义犬只能垂泪流。
十二、十二生肖之猪
八戒麦兜太神奇,不知原因进画里;
只恨没有钉耙在,佯装可怜任人戏!
丙申年晋颐堂
3. 范曾黄永玉和韩美林在画作方面的排名怎么样?
先说当代美术界,是没有大师的,也可以说如今是历史上整体水准最次的一个时代,这和社会浮躁风气有关。可用两句评价:“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更有甚者,“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放眼看去,画坛同其他业界一样,身心浮躁,媚俗夸张,套路十足,官气横行,铜臭味重,人品堪忧。这是美术界的尴尬,也是时代的无奈。
然后就拿这个问题来说,首先提出问题的人肯定是按照如今的名气来提问的,对绘画了解并不多,或者是想收藏之类的“大款”提出的问题。然后我们就依着提问之人的话题进行比较吧。
黄永玉,以版画作品出名。前期比较古板正统,中规中矩;后期则戏谑调侃,肆意挥洒。然而总跳不出版画的套路。
韩美林,以雕塑著称。在雕塑上还是有所作为的,然而画作和书法就是笑话,其他更是不值一提。08年的卡通就连学生水平都不如,不说也罢。
范曾,画连环画出身,以钻营出名。先不谈人品,画作依然是僵化拘泥,连环画一套,千篇一论,几十年如一日,如果有称谓,也只能说是老艺人,不能说是画家,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创意。人品低劣,钻营投机,自我吹嘘,装模作样,堪称画坛耻辱。
这三个也算是当代画坛比较出名的几位,可是同一个毛病就是对国画的的精髓了解不透,这和前期的教育有关,过于套路学院化,反而不能跳出自己的窠臼,这是他们和其他作画人士的悲哀。
若要排名,从绘画上是不能也不可以排的,因为他们并不能代表传统国画的精髓。若是按照人品倒是可以排一下,黄永玉为人乐观,并没有人品上的劣迹,三人之中排第一;韩美林,官方推崇,排第二;范曾,大概是画坛和美术界排名都应该是第一,不过是倒数第一,因为人品如此低劣,竟然招摇至今,岂不令人寒心?!
4. 大家对于画家一边画画一边做自媒体怎么看?
自媒体对于画家来说是一种宣传、交流和展示自己作品的新途径。自古画家多清贫。年轻时师从何镜涵、胡振昆等老先生,先生们虽清贫,但不减对国画事业的热爱。传承国风美学也需要经济支持,在有“面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搞创作。目前,艺术市场低迷,有几个原因。一是经济处于低谷,自然对文化市场的热度降低。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不会一直低迷的。二是,对艺术家、艺术的评价体系、认证机制、宣传渠道、升值生态不完善。乱象从生,艺术从来就不只是局限在某几个小圈子里的,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面向大众。三是,暂时很难有合理的定价机制,鱼龙混杂,导致大众对艺术品的选择忘而却步,想入手,但缺乏指导性高、低门槛、信任值高的渠道。这几种原因就迫使画家们做自媒体,自我宣传,自己谋求“面包”与“创作”的收支平衡。微博、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渠道的普及和应用,也使得艺术宣传从1D文字、2D图片到3D视频的转变和升级。虽然这样产生了五花八门的伪艺术自媒体,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增加了大众与艺术的接触门槛,给大众评判、区分真假艺术品的机会,也是推动艺术“百花齐放”的动力。喜欢国画可以关注我的抖音Lunanshanren。
5. 能像二田那样临摹好初级楷书吗?
应该可以罢,如果用心去临摹学习的话。这里附了范曾的一些画做,有意思的是上面都有范曾有意临摹和模仿古代传统书法集字的落款看,水平并不是俗不可耐,如“亦有佛性”、“鹅”、“尊者”、“梦蝶”等集字落款书法。虽为篆隶书法,或可略见一斑。
我们先阅读以下下面范曾的书法作品中单字部分的点画,看看。
“清风”的风字中的“虫”最后一笔和点的楷意。
“高”字中的横折竖钩的竖折钩部分的楷书意味。“康”字的首点。隶字符号下部右侧的撇捺画。
香字的撇和横画。“茶”字的竖钩。
“逸”字的捺画。“兴”字中的几个横折的折肩造型。
“工”字两横的起笔造型。放下的放字和下图中的人字。
“云”字的四点。
这些点画都具有楷书的笔法和点画造型特征,甚至如“逸兴”中的横折竖的折肩,明显有欧阳通书法的一些特点意味包括线条的形质趣味等可以看出范曾的书法,虽然看似不伦不类,有几许怪异,但楷书意味大于行书格调,明显是以楷书的用笔法来写行书的,不过不是从点画造型上楷书化。我们如果把以上的具体楷书特点的点画线条集合在一起回发生什么呢,至少翰墨书道认为是完全能集合成规规矩矩的法度森严的具体传统书法意味的楷书书法的。
范曾早期虽然青少年时代没有美术的童子功,但在研习美术史的过程不可避免会接触传统国画和书法方面的问题,再说虽然范曾读书时代没有良好的社会或时代环境,但所幸有至少是中国一流的艺术或美术大师的直接教。好毫无异议仍然具有深厚的传统国画和国学知识的,虽然我们在没有见到范曾早期的绘画与书法现在所见多是成熟以后的中年后近几年的作品,不过从上面零零碎碎的信息中完全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6. 现在收藏他的作品是时候吗?
世人评范曾:炒作第一、画第二、书法不入流,这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范曾的人物画有一定造诣,但千人一面缺乏变化,且作坊式地重复制作,这样以来它的收藏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范曾的字更不值一提,人称“静脉曲张"、"蜣螂"体。范曾善于炒作,其性格张扬喜欢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他的字画尤其是字能卖到如此高价,真令人想不明白看不懂。[捂脸][灵光一闪]
7. 可以介绍一下苏轼吗?
谢谢邀请。苏轼也是我辈学人的楷模。下面就来一起走近这位面面俱到的天纵奇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一、天才诞生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二、进京赶考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三、名满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四、出任地方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五、乌台诗案——噩梦开始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六、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七、再入京城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23]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八、主政地方,政绩斐然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九、谪迁儋州、惠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十、晚年遇赦,巨星陨落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十一、辉煌一生,成就璀璨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十二、艺术成就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十三、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画家范增,目前书画市场上作品伪作最多的画家是谁?
我国历史上,书画作伪早在近1600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了。据载,书法作伪最早始于南朝刘宋。名画作伪,就目前所知为武后时期的张易之。因武则天宠幸张易之,故张得以奏召天下画工修整内库图书,使工人各施所长,精意摹写,然后装裱起来,与原作一毫不差,进而以假当真,还归内府,把真迹自己留下来。
齐白石《虾》(赝品)
一般公认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我国目前传世最早的卷轴画,到了唐代著名画家有王维、吴道子等,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著名画家有赵佶、张择端等,著名书法家有苏轼、米芾等。元代著名画家有黄公望、王冕等,著名书法家有赵孟頫等。明代著名画家有唐伯虎、董其昌等,著名书法家有文征明、沈周等。清代著名画家有“四僧”、“四王”、“八怪”等,著名书法家有“翁刘成铁”等。以上书画家由于艺术水平高,知名度高,市场价格高这“三高”,故伪作就多。
齐白石《群虾》(真迹)
古代和近代相比,还是近代著名画家的伪作要多一些,如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就以上这些书画家来说,如果说谁的伪作最多,恐怕要数齐白石了。在民国时期齐白石便已成名,由于假画太多,致使收藏家都不敢买他的画,这样使齐白石十分恼火。他在画中题道:“白石之画从来被无赖子作伪,因使天下人士不敢收藏”。齐白石一边说:“我的画只有从我的屋子里拿出去,才不会是假的”,一边也采取了措施。齐白石刻有“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和“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两印,提醒收藏家注意,但收效不大,假画仍充斥市场。后来齐白石又制“齐白石”钢印一方,钤于作品之中,并在报纸上声明,凡盖有“齐白石”钢印的作品均是真迹。可是不久后发现,市场上又出现了假钢印。看来要想收藏齐白石作品真迹,只有提高鉴定水平了。为此,齐白石还专门刻了一方“有眼应识真伪”的印章。
2. 如何客观评价范曾这个人?
范曾十二生肖画之酷评文:枯木
范曾先生,名人、名画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范曾先生人品和画品的讨论这些年常常占据报刊醒目位置,不外乎以下指责。
沈从文
一是卖师求荣,损人利己。沈从文先生遗作《读范曾揭发大字报有感》讲了弟子范曾对沈从文伤害至深,以至于后来沈从文表侄画家黄永玉先生和范曾先生常年相互隔空对骂,范曾先生曾写一文《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极尽刻薄,二人差点老拳相向。再一个同为范先生老师的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在辞世前的最后时刻说:“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并特意交代,自己死后拒绝范曾扶灵。“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李苦禅先生在去世前曾这样骂过范曾,这也是作为恩师,对他最全面的概括了。
范曾和黄永玉
二是夺妻占产。据“蚊子的博客”所言,范曾先生和须遵德是好友,后来夺妻占产,大家可在网络搜索详细内容,真假自辩。
李苦禅作画
三是某领导人评价范曾先生“毫无人格、毫无国格”,意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国声明》,后又归国一事。紧接着发生台湾名人画廊负责人胡云鹏,在中正机场当众拳打乘机来台的范曾事件。是非曲直,观者自断。
而对范曾先生的画品评价,则是2010年轰动一时的范曾和郭庆祥打官司事件。因郭庆祥文章《艺术家还要凭作品说话》以不提名的方式对范曾的诗、画、书法、作画方式及人格分别做出评价,如“流水线作业”“才能平平”、“逞能”、“炫才露己”、“虚伪”等。于是二人对簿公堂,最后以范曾先生获胜告结。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历史上文人之间相互谩骂、诋毁甚至打击不胜枚举。而画家更是派系门立,互不见容。范曾先生作为一著名画家,自然有扎实的功底和闪光点,自是公论。
谢赫作品
只不过范曾先生关于画品以及自封大师的言论小子略有微言。立论品画之于中国,以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分为六品)为其端,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比较权威的以清朝黄钺《二十四画品》著名,不过古人也不过是将画品分为上中下三类,分得细一点,也不过是上上、上中、上、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九品。总体来说,都是一品为最好,其他品逐步降低。
范曾先生分类:“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称魔鬼,从未看到。”按照数字排列,数字越大越好,而不是传统习惯一品为上,确实有点滑稽,以其“国学大师”的功底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但是大师就是大师,敢于开历史先河,实在佩服。
再一个就是范曾先生给自己的定位。国人传统,讲究谦虚美德,少有狂妄之辈。文人墨客即便是愤世嫉俗、卓然不群,或者挥洒自如、不拘小节,也会在对自己评价时候含蓄谦恭。三国时怪才祢衡即便狂妄不羁,也只是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而对自己也不敢托大。而范曾先生当仁不让,自我评定“坐四望五”,“以前大师,来日巨匠”,确实旷世未闻。
如果范曾先生真有才情,神仙下凡,也就罢了,毕竟自古以来称为圣人巨匠的凤毛麟角(虽然那些圣人巨匠称号都是后人给的尊称),我们实在是要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幸福时代,得以亲身观瞻“巨匠”的不朽作品。
范曾先生面对媒介,烟斗在手,皓首童颜,洋洋洒洒,款款而谈,非常潇洒。范先生自称范仲淹后人,四岁即可写诗,堪比神童还神童,看来天赋异禀,巨匠坐实。范先生对其作品情怀万丈,出口成章,句句拽文,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范曾先生的老师文怀沙老先生。
文怀沙
同样是一个号称“国学大师”的文怀沙老先生,按照其说法今年应该106岁了。前些年因为年龄、学历、经历、入狱等事情被媒体扒的尽光,炒得纷纷扰扰,最后灰头土脸,装聋作哑。而作为其弟子的范曾先生曾作画贺寿“记少时厕身门墙,匆匆四十余载。范生何幸,有斯师;文老何幸,有斯徒。后之阅画者,或当同发一喟! ”确实,有其师必有其徒,不必后人,今人阅之,当发喟叹!范曾先生的无知无畏的言行,和他那半通不通的文言,倒也的确无忝文怀沙之门。
这些年,人们生活条件改善,长寿的人多了,于是“大师”就多了起来,尤其是须眉皆白的老先生,媒体动不动就给予桂冠“国学大师”,好像国学大师是和年龄有关的头衔。更有甚者,为了吹嘘夸耀,自封大师,沾沾自喜,喊着国学的口号,打着传统的幌子,把《老子》、《庄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搬出来,以为在媒体讲讲课谈谈国学就成了大师,其实真实水平怎样,我想自有公论。
我喜欢季羡林老先生的话“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公正地讲,百岁老人季羡林确实贡献不少,但是就其学问真的配不上国学大师,这点一则季老先生很谦虚,一则是季老先生很清楚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放眼看去,如今堪与季老先生比肩者寥寥无几,季老先生都不够国学大师,更何况其他沽名钓誉之人?!
对于范曾先生的品行评价,皆源自一些媒体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大家自己分辨。作为升斗小民,又不懂绘画书法,范曾先生作为著名画家影响力非凡,究竟其艺术造诣如何,小子自然不敢置喙。只是,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面对画作还是想发表看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虽然不免贻笑方家,但也是直抒胸臆,不敢保留。
最近看有文把范曾先生的《十二生肖画》命名为“传世名画”,小子赶紧欣赏,发现范曾先生曾经画过太多套生肖画,不过大同小异,篇幅所限,上传两版,并自作打油诗为范曾先生配文,以飨读者,共赏不朽之作。
一、十二生肖之鼠
相鼠尚有皮,人存廉耻义,
奈何作画者,自己已忘意。
二、十二生肖之牛
此牛有点傻,呆滞看画家,
为何叫神兽,却是那么假?
三、十二生肖之虎
是虎还是猫,观者争吵吵,
不论虎和猫,必定是傻帽,
为何一顺拐,走路让人笑!
(又,题字写的一声长啸,群兽遁迹,估计这样的虎猫,连老鼠都不怕)
四、十二生肖之兔
兔子像肥鼠,尾短耳朵鼓,
难道欧洲兔,变成国人属。
(先生把戴高乐机场兔子看成幸运符)
五、十二生肖之龙
画龙最能蒙,没人见过形,
淹在河水中,我说是条虫。
六、十二生肖之蛇
这也叫做蛇?阿三心不乐,
吹完喷吉后,我要赶紧撤。
七、十二生肖之马
伯乐虽在不识马,你说骐骥我说假,
小小童子牵着驴,非叫二货买了它。
八、十二生肖之羊
苏武牧羊真可怜,北海放牛十九年;
若非大师描画出,单于岂能让归汉?
九、十二生肖之猴
猿类尾巴短,猴子尾巴长,
属相写成猿,与我何相干?
十、十二生肖之鸡
风马牛相及,这事真稀奇,
细看马牛鸡,都是一神气。
十一、十二生肖之狗
钟馗捉鬼不用手,顺便牵条长脖狗;
鬼入狗喉便不走,义犬只能垂泪流。
十二、十二生肖之猪
八戒麦兜太神奇,不知原因进画里;
只恨没有钉耙在,佯装可怜任人戏!
丙申年晋颐堂
3. 范曾黄永玉和韩美林在画作方面的排名怎么样?
先说当代美术界,是没有大师的,也可以说如今是历史上整体水准最次的一个时代,这和社会浮躁风气有关。可用两句评价:“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更有甚者,“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放眼看去,画坛同其他业界一样,身心浮躁,媚俗夸张,套路十足,官气横行,铜臭味重,人品堪忧。这是美术界的尴尬,也是时代的无奈。
然后就拿这个问题来说,首先提出问题的人肯定是按照如今的名气来提问的,对绘画了解并不多,或者是想收藏之类的“大款”提出的问题。然后我们就依着提问之人的话题进行比较吧。
黄永玉,以版画作品出名。前期比较古板正统,中规中矩;后期则戏谑调侃,肆意挥洒。然而总跳不出版画的套路。
韩美林,以雕塑著称。在雕塑上还是有所作为的,然而画作和书法就是笑话,其他更是不值一提。08年的卡通就连学生水平都不如,不说也罢。
范曾,画连环画出身,以钻营出名。先不谈人品,画作依然是僵化拘泥,连环画一套,千篇一论,几十年如一日,如果有称谓,也只能说是老艺人,不能说是画家,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创意。人品低劣,钻营投机,自我吹嘘,装模作样,堪称画坛耻辱。
这三个也算是当代画坛比较出名的几位,可是同一个毛病就是对国画的的精髓了解不透,这和前期的教育有关,过于套路学院化,反而不能跳出自己的窠臼,这是他们和其他作画人士的悲哀。
若要排名,从绘画上是不能也不可以排的,因为他们并不能代表传统国画的精髓。若是按照人品倒是可以排一下,黄永玉为人乐观,并没有人品上的劣迹,三人之中排第一;韩美林,官方推崇,排第二;范曾,大概是画坛和美术界排名都应该是第一,不过是倒数第一,因为人品如此低劣,竟然招摇至今,岂不令人寒心?!
4. 大家对于画家一边画画一边做自媒体怎么看?
自媒体对于画家来说是一种宣传、交流和展示自己作品的新途径。自古画家多清贫。年轻时师从何镜涵、胡振昆等老先生,先生们虽清贫,但不减对国画事业的热爱。传承国风美学也需要经济支持,在有“面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搞创作。目前,艺术市场低迷,有几个原因。一是经济处于低谷,自然对文化市场的热度降低。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不会一直低迷的。二是,对艺术家、艺术的评价体系、认证机制、宣传渠道、升值生态不完善。乱象从生,艺术从来就不只是局限在某几个小圈子里的,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面向大众。三是,暂时很难有合理的定价机制,鱼龙混杂,导致大众对艺术品的选择忘而却步,想入手,但缺乏指导性高、低门槛、信任值高的渠道。这几种原因就迫使画家们做自媒体,自我宣传,自己谋求“面包”与“创作”的收支平衡。微博、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渠道的普及和应用,也使得艺术宣传从1D文字、2D图片到3D视频的转变和升级。虽然这样产生了五花八门的伪艺术自媒体,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增加了大众与艺术的接触门槛,给大众评判、区分真假艺术品的机会,也是推动艺术“百花齐放”的动力。喜欢国画可以关注我的抖音Lunanshanren。
5. 能像二田那样临摹好初级楷书吗?
应该可以罢,如果用心去临摹学习的话。这里附了范曾的一些画做,有意思的是上面都有范曾有意临摹和模仿古代传统书法集字的落款看,水平并不是俗不可耐,如“亦有佛性”、“鹅”、“尊者”、“梦蝶”等集字落款书法。虽为篆隶书法,或可略见一斑。
我们先阅读以下下面范曾的书法作品中单字部分的点画,看看。
“清风”的风字中的“虫”最后一笔和点的楷意。
“高”字中的横折竖钩的竖折钩部分的楷书意味。“康”字的首点。隶字符号下部右侧的撇捺画。
香字的撇和横画。“茶”字的竖钩。
“逸”字的捺画。“兴”字中的几个横折的折肩造型。
“工”字两横的起笔造型。放下的放字和下图中的人字。
“云”字的四点。
这些点画都具有楷书的笔法和点画造型特征,甚至如“逸兴”中的横折竖的折肩,明显有欧阳通书法的一些特点意味包括线条的形质趣味等可以看出范曾的书法,虽然看似不伦不类,有几许怪异,但楷书意味大于行书格调,明显是以楷书的用笔法来写行书的,不过不是从点画造型上楷书化。我们如果把以上的具体楷书特点的点画线条集合在一起回发生什么呢,至少翰墨书道认为是完全能集合成规规矩矩的法度森严的具体传统书法意味的楷书书法的。
范曾早期虽然青少年时代没有美术的童子功,但在研习美术史的过程不可避免会接触传统国画和书法方面的问题,再说虽然范曾读书时代没有良好的社会或时代环境,但所幸有至少是中国一流的艺术或美术大师的直接教。好毫无异议仍然具有深厚的传统国画和国学知识的,虽然我们在没有见到范曾早期的绘画与书法现在所见多是成熟以后的中年后近几年的作品,不过从上面零零碎碎的信息中完全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6. 现在收藏他的作品是时候吗?
世人评范曾:炒作第一、画第二、书法不入流,这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范曾的人物画有一定造诣,但千人一面缺乏变化,且作坊式地重复制作,这样以来它的收藏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范曾的字更不值一提,人称“静脉曲张"、"蜣螂"体。范曾善于炒作,其性格张扬喜欢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他的字画尤其是字能卖到如此高价,真令人想不明白看不懂。[捂脸][灵光一闪]
7. 可以介绍一下苏轼吗?
谢谢邀请。苏轼也是我辈学人的楷模。下面就来一起走近这位面面俱到的天纵奇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一、天才诞生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二、进京赶考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三、名满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四、出任地方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五、乌台诗案——噩梦开始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六、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七、再入京城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23]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八、主政地方,政绩斐然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九、谪迁儋州、惠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十、晚年遇赦,巨星陨落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十一、辉煌一生,成就璀璨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十二、艺术成就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十三、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