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错为人峭直刻深)
资讯
2023-11-17
437
1. 晁错,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西汉初名臣,后被腰斩了。可以去看看《汉代风云人物》,对他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
2. 晁错全家斩杀的故事?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为来势汹汹的叛乱深感不安,误听袁盎对晁错的诽谤,并拜盎为太常,出使吴国;同时授意中尉、廷尉等官员劾奏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无臣子礼,大逆无道。”
根据这一莫须有的罪名,竟然判处晁错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结果晁错还穿着朝衣,而被加诸斧质腰斩于东市。
3. 晁错的主要文学?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特点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与贾谊相似)
•例如,名篇《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特点二,晁错散文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例如,《言兵事疏》中论“得地形”一节,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4. 晁错之父?
晁错的父亲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却留下了一个睿智老者的形象,《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道: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5. 望鹤亭是纪念晁错的吗?
是。
他是汉景帝的老师 也就是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 他是太子太傅 汉景帝特别尊重他 什么事情都要先询问他的意见 他也忠诚 有智慧 那时候他劝汉景帝削藩 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反臣们打着“杀晁错,清君侧”的幌子 开始叛乱 后来有一个人叫袁盎 也是有着大智慧的人 劝汉景帝 如果想要太平 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杀了晁错 而且窦太后也主张汉景帝杀晁错(一方面愿意是因为有了晁错,皇帝什么事情都先想到的是晁错,然后才会询问窦太后) 于是汉景帝无奈之下 腰斩晁错 晁错死得冤啊
等晁错死了 不光七国之乱没有平息 诸侯以为皇上让步了 外强中干了 于是更加放肆了 开始谋反
还联合匈奴 幸亏当时有周亚夫(还有当时的飞将军李广)才得以平息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特别后悔 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杀了晁错 于是在给晁错建了一座望鹤亭 应该是在现在的济南吧。
6. 晁错之死对汉朝到底有什么意义?
晁错之死的意义是,让汉景帝成长。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他的人生有一个从莽撞冲动的少年,逐渐成长为成熟稳重的帝王的过程。在他的一生中,有几个关键节点的事件非常重要。
刘启的一生原本是平稳的,但他生活的时代并不平稳。从小被立为太子,养尊处优,但汉朝的环境却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刘启的父亲汉文帝刘恒虽然在吕后之乱后被群臣拥立继承皇位,但同姓诸侯们依然尾大不掉,济北王刘兴居、两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等先后谋反。可以说,汉朝江山并不稳固。
(吴王刘濞)
但是,刘启作为太子,却显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难处,年少时曾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之子。也是造成后来吴楚七国之乱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时的刘启显然是个莽撞冲动的少年。或许是生活的养尊处优,让他养成了傲慢不容侵犯的性格,而正是这一行为,让吴王刘濞决心不再听从汉朝朝廷号令。
(晁错)
刘启即位后,也是急功近利要解决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听信了晁错的削藩建议。而这种方法太急,没有一点缓冲余地,才导致了七国之乱直接爆发。这体现了刘启作为新君的不成熟。晁错的计策是错的,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后来武帝的推恩令就高明许多。
(吴楚七国以“诸晁错,清君侧”名义起兵反叛)
而七国以“清君侧”名义起兵,虽然名义是诛杀晁错,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景帝没弄清这一点,又匆匆杀了晁错,亲者痛仇者快。这时体现出了景帝面对危机时的慌乱不理智。
(周亚夫)
杀晁错没有阻止七国进军,但让汉景帝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做事不能不经思考,知道如何分辨大臣的建议是否可行。此后,汉景帝的表现较之前确实有了天壤之别。选用周亚夫大破七国联军。之后也明白了,凡事不能急功近利。要韬光养晦,循序渐进。是故,景帝学会了隐忍,面对匈奴犯境,他选择了和亲,没有冒险进攻;面对母亲窦太后要立自己的弟弟梁王刘武为储君,景帝也采用了忍让,没有发生激烈冲突,而是用缓和的方式解决了矛盾。这些都为后来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晁错的死没有为平定七国之乱带来帮助,但是却给景帝一个提醒,一个警示,身为一国之君,要学会隐忍,懂得用人。正是这样一段经历,让刘启真正成长为一代明君汉景帝。
7. 晁错提出的削番是正确的吗?
任何朝代,削藩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皇帝的角度看,它肯定是正确的。
然而,政治不是数学题,百分之百正确也拿不了满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讲对错的,一是感情,二是政治。
感情讲究顺其自然,政治讲究顺势而为。简单点说,好的感情必须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而高明的政治则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削藩,是一件正确的事,但不是在正确的时间去干,就成了错误的。晁错所提的削藩,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为何说晁错所选的时间是错误的呢?因为当时汉景帝刚刚即位两年,羽翼尚未丰满。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四方,培养嫡系,缔结盟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力量。等到自己地位完全稳固后,再去削藩也不迟。
因为削藩是大事,要面对的不是一两个敌人,而是一大堆敌人。大事,只能缓缓而图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晁错太心急,于是引发了七国之乱。
做过类似事情的,还有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在继位之初,便急慌慌地削藩,结果引发了靖难之变。藩没削成,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掉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一点:越是大事,越不可心急。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小事。
晁错因心急削藩引发叛乱后,汉景帝做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杀死晁错,停止削藩。
他以为,因此就能平息叛乱。可这样做太天真了。巨石已经滚动,能停下来吗?羽箭已经射出,能掉头返回吗?
叛乱并未停止,反而增强了叛军的信心。因为他们看到了汉景帝内心的怯懦。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二点:即便是错的事情,也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半途而废,对的也会变成错的;坚持到底,错的也会变成对的。
好在,汉景帝命好,这时候, 一位智慧的将军挺身而出,他就是周勃之子周亚夫。
周亚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替汉景帝平息了叛乱。
可悲的是,周亚夫和之前的晁错一样,最终也被汉景帝给逼死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三点:像汉景帝这种刻薄寡恩的老板,还是敬而远之吧。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晁错,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西汉初名臣,后被腰斩了。可以去看看《汉代风云人物》,对他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
2. 晁错全家斩杀的故事?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为来势汹汹的叛乱深感不安,误听袁盎对晁错的诽谤,并拜盎为太常,出使吴国;同时授意中尉、廷尉等官员劾奏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无臣子礼,大逆无道。”
根据这一莫须有的罪名,竟然判处晁错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结果晁错还穿着朝衣,而被加诸斧质腰斩于东市。
3. 晁错的主要文学?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特点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与贾谊相似)
•例如,名篇《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特点二,晁错散文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例如,《言兵事疏》中论“得地形”一节,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4. 晁错之父?
晁错的父亲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却留下了一个睿智老者的形象,《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道: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5. 望鹤亭是纪念晁错的吗?
是。
他是汉景帝的老师 也就是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 他是太子太傅 汉景帝特别尊重他 什么事情都要先询问他的意见 他也忠诚 有智慧 那时候他劝汉景帝削藩 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反臣们打着“杀晁错,清君侧”的幌子 开始叛乱 后来有一个人叫袁盎 也是有着大智慧的人 劝汉景帝 如果想要太平 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杀了晁错 而且窦太后也主张汉景帝杀晁错(一方面愿意是因为有了晁错,皇帝什么事情都先想到的是晁错,然后才会询问窦太后) 于是汉景帝无奈之下 腰斩晁错 晁错死得冤啊
等晁错死了 不光七国之乱没有平息 诸侯以为皇上让步了 外强中干了 于是更加放肆了 开始谋反
还联合匈奴 幸亏当时有周亚夫(还有当时的飞将军李广)才得以平息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特别后悔 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杀了晁错 于是在给晁错建了一座望鹤亭 应该是在现在的济南吧。
6. 晁错之死对汉朝到底有什么意义?
晁错之死的意义是,让汉景帝成长。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他的人生有一个从莽撞冲动的少年,逐渐成长为成熟稳重的帝王的过程。在他的一生中,有几个关键节点的事件非常重要。
刘启的一生原本是平稳的,但他生活的时代并不平稳。从小被立为太子,养尊处优,但汉朝的环境却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刘启的父亲汉文帝刘恒虽然在吕后之乱后被群臣拥立继承皇位,但同姓诸侯们依然尾大不掉,济北王刘兴居、两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等先后谋反。可以说,汉朝江山并不稳固。
(吴王刘濞)
但是,刘启作为太子,却显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难处,年少时曾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之子。也是造成后来吴楚七国之乱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时的刘启显然是个莽撞冲动的少年。或许是生活的养尊处优,让他养成了傲慢不容侵犯的性格,而正是这一行为,让吴王刘濞决心不再听从汉朝朝廷号令。
(晁错)
刘启即位后,也是急功近利要解决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听信了晁错的削藩建议。而这种方法太急,没有一点缓冲余地,才导致了七国之乱直接爆发。这体现了刘启作为新君的不成熟。晁错的计策是错的,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后来武帝的推恩令就高明许多。
(吴楚七国以“诸晁错,清君侧”名义起兵反叛)
而七国以“清君侧”名义起兵,虽然名义是诛杀晁错,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景帝没弄清这一点,又匆匆杀了晁错,亲者痛仇者快。这时体现出了景帝面对危机时的慌乱不理智。
(周亚夫)
杀晁错没有阻止七国进军,但让汉景帝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做事不能不经思考,知道如何分辨大臣的建议是否可行。此后,汉景帝的表现较之前确实有了天壤之别。选用周亚夫大破七国联军。之后也明白了,凡事不能急功近利。要韬光养晦,循序渐进。是故,景帝学会了隐忍,面对匈奴犯境,他选择了和亲,没有冒险进攻;面对母亲窦太后要立自己的弟弟梁王刘武为储君,景帝也采用了忍让,没有发生激烈冲突,而是用缓和的方式解决了矛盾。这些都为后来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晁错的死没有为平定七国之乱带来帮助,但是却给景帝一个提醒,一个警示,身为一国之君,要学会隐忍,懂得用人。正是这样一段经历,让刘启真正成长为一代明君汉景帝。
7. 晁错提出的削番是正确的吗?
任何朝代,削藩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皇帝的角度看,它肯定是正确的。
然而,政治不是数学题,百分之百正确也拿不了满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讲对错的,一是感情,二是政治。
感情讲究顺其自然,政治讲究顺势而为。简单点说,好的感情必须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而高明的政治则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削藩,是一件正确的事,但不是在正确的时间去干,就成了错误的。晁错所提的削藩,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为何说晁错所选的时间是错误的呢?因为当时汉景帝刚刚即位两年,羽翼尚未丰满。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四方,培养嫡系,缔结盟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力量。等到自己地位完全稳固后,再去削藩也不迟。
因为削藩是大事,要面对的不是一两个敌人,而是一大堆敌人。大事,只能缓缓而图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晁错太心急,于是引发了七国之乱。
做过类似事情的,还有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在继位之初,便急慌慌地削藩,结果引发了靖难之变。藩没削成,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掉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一点:越是大事,越不可心急。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小事。
晁错因心急削藩引发叛乱后,汉景帝做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杀死晁错,停止削藩。
他以为,因此就能平息叛乱。可这样做太天真了。巨石已经滚动,能停下来吗?羽箭已经射出,能掉头返回吗?
叛乱并未停止,反而增强了叛军的信心。因为他们看到了汉景帝内心的怯懦。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二点:即便是错的事情,也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半途而废,对的也会变成错的;坚持到底,错的也会变成对的。
好在,汉景帝命好,这时候, 一位智慧的将军挺身而出,他就是周勃之子周亚夫。
周亚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替汉景帝平息了叛乱。
可悲的是,周亚夫和之前的晁错一样,最终也被汉景帝给逼死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三点:像汉景帝这种刻薄寡恩的老板,还是敬而远之吧。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