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黄鹂叫的很动听改成拟人句)
资讯
2023-12-03
219
1.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黄鹂叫的很动听改成拟人句?
黄鹂不仅长的漂亮,而且叫声悦耳动听,我都听入迷了。
黄鹂属(学名:Oriolus):是雀形目、黄鹂科的。共有31种。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体羽鲜丽,多为黄、红、黑等色的组合,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
树栖性,以昆虫、浆果为主食,鸣声洪亮悦耳。在水平枝杈间编织碗状巢,产卵3-5枚,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5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分布于欧、亚非、澳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有1属6种。常见如黑枕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
2. 让幼儿背诵古诗词有什么用?
我是一名崇尚自然养育的妈妈,但我觉得,在背古诗这件事上,越早越好!
不管是从个人修养还是功利的升学考试来说,背诵古诗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
古人有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中优美的画面和押韵的语句对于幼童来说,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和给小婴儿哼唱歌曲一样,在孩子语言发展得前期,将这些有韵律感的诗句读给他听,可以使孩子左右脑得到更多刺激,有利于大脑的发展。
“语言敏感期”孩子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前期的积累语言敏感期大概在2岁左右出现,每个孩子表现不同,或早或晚,家长要注意观察。
在孩子进入语言敏感期前,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多交流。
有的家长会觉得和小婴儿无话可说(小屁孩奶奶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在婴儿可以通过手势和哭声表达自己需求时,她已经可以听懂部分你说的词语。如果持续出现一些词汇,她会悄悄储存在大脑里,等到表达能力到位时,就可以自然的说出来了!
这时你会发现有些孩子比较“聪明”,刚刚教一次两次的词语就会说出来,而有的孩子比较“笨”,教了许久的话也不会说。这都得益于前期的词汇储备。
不管是英语词汇还是古诗词猜这个时候都可以大量的为小宝宝诵读。如果养育人自己会背,那就更好了,不必限制于时间、地点、形式,看到相应的场景可以脱口而出,这将带给宝宝更好的理解。
多种语言和语言形式的接触,并不会使小宝宝的脑子一片混乱,反而会让他的词汇量得到一个提升。
他们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慢慢处理这些信息,并且将它化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的宝宝从小两类方言及普通话交叉教育。到现在对于普通话方言的理解能力都非常好,不管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表达什么样的意思,他都能理解。
而且在一岁半以后,发现他可以自己将一些以前零散的词汇组织成有主谓宾关系短句子,来表达她的意思。
我想这些都得益于得益于早期,我们对他语言输入的积累。
越早背古诗,孩子越轻松应试教育是孩子现在逃不过的问题。
在今年全国的小学生课本已经全部更新,其中古诗词的比例提升将近20%。
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六年之间背诵更多的诗词。
不管父母你是多么崇尚国外国文学,古诗词背诵是孩子们读书升学期间逃不过的梗。
既然没有办法绕过去,那就让孩子更加快乐和自然的去接触它。
我家小孩大概一岁两三个月的时候开始给他读诗,到现在一岁半已经可以断断续续的背诵10首左右的古诗。
在筛选诗词的问题中,我主要参考新课标必背篇目,让孩子尽早的熟悉这些诗词。除了对语言词汇的储备,更希望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有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不要因为压力而出现厌恶学习的情况。
我的目标是在孩子小学入学之前,让他能够对所有小学必背诗词篇目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不需要能够完全的背诵,能够做到,可以从上句联想到下句就好,余下的理解和全文背诵留给他小学6年完成。
如果你觉得你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担忧,不妨也从现在开始引导她轻松的学习!
养育孩子是一项脑力和体力都需要消耗的活动。永远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来考虑纠正,这样会让孩子和大人都非常痛苦。
我希望更多人可以理解自然养育并不是对孩子的发展不管不问的放养,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得状态给予有效的刺激!
我是小屁孩妈咪,自然养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3.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格律诗吗?
是。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诗的前两句描述初春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描绘江上的宏伟景色,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和信心。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4. 多肉黄丽和布丁有什么区别?
从外形特征上来讲,黄丽和布丁(铭月)确实也有较大区别。首先黄丽的叶片短而肥厚,而布丁(铭月)的叶片则瘦而细长。
黄丽的叶片呈长卵形,因为先端较宽的缘故,使其看起来并不是特别的尖锐,而布丁(铭月)的叶片呈披针形,先端逐渐收窄,这使得其叶尖部分看起来特别的尖锐。另外黄丽的叶片颜色偏黄,极致状态下甚至会变成金黄色,而布丁(铭月)的叶片颜色却黄中带红,出状态之后多呈红黄色或橙红色。
虽然黄丽和布丁(铭月)都是普通多肉品种,但养出状态之后都很好看,若是非要拿它们的颜值来比个高低的话,我个人觉得在气候条件和养护环境一般的情况下,布丁(铭月)的颜值是超过黄丽的。而要是各种条件极佳,我们又能将黄丽养到极致状态的话,那它的颜值绝对不输于布丁(铭月),甚至因为本身是少见的金黄色多肉,其观赏性还更胜一筹。
5. 忆江南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忆江南》古诗的意思翻译: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
全诗为: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⑸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⑹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⑼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赏析:
《忆江南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三首词主旨相同而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释义: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释义: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比火烧的颜色还要红,天空晴空万里,碧蓝如洗,比那蓝草还要绿)、“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释义:东西南北的河流,碧波荡漾;三百九十座桥,桥栏色彩鲜艳)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山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山寺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寺中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值得品味。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他喝着吴酒,观赏“吴娃双舞醉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则又回到眼前,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创作背景:
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了《忆江南三首》。
关于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6. 绝句两只黄鹂怎么变成两个黄鹂?
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听闻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心情十分喜悦,于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习惯,将耳朵中听到的东西随意组合,然后写成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另一种说法是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诸葛亮于大雾中在船上施用连环计,让曹操误以为黄鹂来报信,而改成“两个”。
7. 什么才叫好好说话?
01人生下要不了多久就能开口说话,在很多人心里,说话还需要人去教?常识在我们社会是一件稀缺品,如何说话,做个讲道理的人,可能就是这些稀缺品之一吧!但现实中很多人不会说话,尽说胡话、昏话、梦话、脏话。
02什么是说胡话,就是事实和观点分不清,把观点当事实来说。比如我姓“周”,这是事实;你说我“周”这个姓不好,或者说我“周”字写得不好看,这就是你的观点。观点是从个人主观出发的,带着情绪;而事实却铁板钉钉,你不能指“周”为“马”。如果大家说话,都从事实本身出发,就能改掉胡说的习惯。比如一张口就以“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开头,那肯定就是要胡说了。
03什么是说昏话。就是不讲凭据,比如我说一个观点,对应就应该用一个事实去支撑。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我就得举个例子来证明。如果不这样,只有评判,没有事例举证,这就是信口开河、血口喷人。说话必举证,自己的亲身经历就算;如果没有亲历,就得有书证、物证、人证。什么证据都没有,或者自己都不知道信息来源的截图和视频,就开始哇哇啦啦开始说话了,这就是道听途说随意造谣。
04什么是梦话?就是谈玄论道、天马行空。我说方方,你先给我开书单,紧接着跟我谈波粒二象性,话题总是游离,让对话变成了打游击,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扯越远,慢慢忘了原来谈的是什么了!如果大家都有逻辑,都知道就事论事,就不会把鸡毛蒜皮的事情,慢慢越扯越远上纲上线,最后变成意识形态之争了。
05最可恶的就是说粗话。讲道理,不是比声音大小,不是你疾声厉色就能压服他人,也不是破口大骂就能站稳脚跟。遇到一些人,道理讲不过,证据拿不出来,又没法用话头搪塞过去,就会突然情绪爆发,要么破口大骂,婊、B、卵之类的词缀都冒出来,或者假装风轻云淡说些酸不溜丢的话来恶心人,或者几个人拉成帮派互相声援,就是摆出一副不讲道理你拿我怎么办的架势,以此来逼退他人。
06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普遍不会对话,只能吵架呢?这跟一些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如何说话的教育有关。习惯野蛮生长,把古今中外那些文痞和野大师那一套混江湖、熬鸡汤的歪门邪道都学会了,不懂得讲道理,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去说话呢?既然要论理,就要知道规则:一要事理分明,不要把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二要有凭有据,不要抛开证据信口开河;三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四要冷静理智,不要一言不合破口大骂。
闲话:为什么我们打不赢舆论战?
舆论战其实就是对话和辩论,辩论靠事实论证来支撑,而不是所谓道义、立场和价值观。
我读新闻专业的时候,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华尔街如何讲故事》,如果你们的儿女也要读新闻专业,我推荐他们去认真读这本书,同时还可以多读读普利策奖作品集,我们可能就清楚为何在舆论战中我们容易落在下风。
华尔街日报讲故事,习惯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犹如好莱坞电影大片,气象宏大,血肉丰满,很难不被感动,接受了这些故事,于是也就接受了那些隐藏在小人物身上的价值观和大道理。
讲故事才是最好的讲道理。比如我有个女儿,长得很好看,我很自豪,到处去说,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因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个父亲眼中的孩子,都是宝相庄严诸般都好。
如果四邻的年轻小伙子,没事跑到我家敲门敲窗户,问我姑娘在不在家;或者站在小区门口巴巴张望,看我家姑娘出门没有。这些小故事就能毫不费力地把我姑娘的花容月貌给讲出来。
中国人写文章,崇尚雄文。雄文的特征在于:一爱讲大道理,二爱旁征博引,三爱长篇累牍。充满华丽的文句、激昂的感情、无往不胜的信心、天命在我的抱负,就是没有能够润物无声的故事,纯粹孤芳自赏,比如中苏大论战的那九论,苏联人真的看了吗?起到作用了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想打赢舆论战,不如改掉雄文情节,从好好说话、好好讲故事开始吧!
作者:西窗记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黄鹂叫的很动听改成拟人句?
黄鹂不仅长的漂亮,而且叫声悦耳动听,我都听入迷了。
黄鹂属(学名:Oriolus):是雀形目、黄鹂科的。共有31种。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体羽鲜丽,多为黄、红、黑等色的组合,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
树栖性,以昆虫、浆果为主食,鸣声洪亮悦耳。在水平枝杈间编织碗状巢,产卵3-5枚,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5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分布于欧、亚非、澳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有1属6种。常见如黑枕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
2. 让幼儿背诵古诗词有什么用?
我是一名崇尚自然养育的妈妈,但我觉得,在背古诗这件事上,越早越好!
不管是从个人修养还是功利的升学考试来说,背诵古诗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
古人有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中优美的画面和押韵的语句对于幼童来说,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和给小婴儿哼唱歌曲一样,在孩子语言发展得前期,将这些有韵律感的诗句读给他听,可以使孩子左右脑得到更多刺激,有利于大脑的发展。
“语言敏感期”孩子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前期的积累语言敏感期大概在2岁左右出现,每个孩子表现不同,或早或晚,家长要注意观察。
在孩子进入语言敏感期前,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多交流。
有的家长会觉得和小婴儿无话可说(小屁孩奶奶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在婴儿可以通过手势和哭声表达自己需求时,她已经可以听懂部分你说的词语。如果持续出现一些词汇,她会悄悄储存在大脑里,等到表达能力到位时,就可以自然的说出来了!
这时你会发现有些孩子比较“聪明”,刚刚教一次两次的词语就会说出来,而有的孩子比较“笨”,教了许久的话也不会说。这都得益于前期的词汇储备。
不管是英语词汇还是古诗词猜这个时候都可以大量的为小宝宝诵读。如果养育人自己会背,那就更好了,不必限制于时间、地点、形式,看到相应的场景可以脱口而出,这将带给宝宝更好的理解。
多种语言和语言形式的接触,并不会使小宝宝的脑子一片混乱,反而会让他的词汇量得到一个提升。
他们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慢慢处理这些信息,并且将它化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的宝宝从小两类方言及普通话交叉教育。到现在对于普通话方言的理解能力都非常好,不管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表达什么样的意思,他都能理解。
而且在一岁半以后,发现他可以自己将一些以前零散的词汇组织成有主谓宾关系短句子,来表达她的意思。
我想这些都得益于得益于早期,我们对他语言输入的积累。
越早背古诗,孩子越轻松应试教育是孩子现在逃不过的问题。
在今年全国的小学生课本已经全部更新,其中古诗词的比例提升将近20%。
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六年之间背诵更多的诗词。
不管父母你是多么崇尚国外国文学,古诗词背诵是孩子们读书升学期间逃不过的梗。
既然没有办法绕过去,那就让孩子更加快乐和自然的去接触它。
我家小孩大概一岁两三个月的时候开始给他读诗,到现在一岁半已经可以断断续续的背诵10首左右的古诗。
在筛选诗词的问题中,我主要参考新课标必背篇目,让孩子尽早的熟悉这些诗词。除了对语言词汇的储备,更希望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有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不要因为压力而出现厌恶学习的情况。
我的目标是在孩子小学入学之前,让他能够对所有小学必背诗词篇目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不需要能够完全的背诵,能够做到,可以从上句联想到下句就好,余下的理解和全文背诵留给他小学6年完成。
如果你觉得你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担忧,不妨也从现在开始引导她轻松的学习!
养育孩子是一项脑力和体力都需要消耗的活动。永远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来考虑纠正,这样会让孩子和大人都非常痛苦。
我希望更多人可以理解自然养育并不是对孩子的发展不管不问的放养,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得状态给予有效的刺激!
我是小屁孩妈咪,自然养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3.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格律诗吗?
是。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诗的前两句描述初春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描绘江上的宏伟景色,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和信心。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4. 多肉黄丽和布丁有什么区别?
从外形特征上来讲,黄丽和布丁(铭月)确实也有较大区别。首先黄丽的叶片短而肥厚,而布丁(铭月)的叶片则瘦而细长。
黄丽的叶片呈长卵形,因为先端较宽的缘故,使其看起来并不是特别的尖锐,而布丁(铭月)的叶片呈披针形,先端逐渐收窄,这使得其叶尖部分看起来特别的尖锐。另外黄丽的叶片颜色偏黄,极致状态下甚至会变成金黄色,而布丁(铭月)的叶片颜色却黄中带红,出状态之后多呈红黄色或橙红色。
虽然黄丽和布丁(铭月)都是普通多肉品种,但养出状态之后都很好看,若是非要拿它们的颜值来比个高低的话,我个人觉得在气候条件和养护环境一般的情况下,布丁(铭月)的颜值是超过黄丽的。而要是各种条件极佳,我们又能将黄丽养到极致状态的话,那它的颜值绝对不输于布丁(铭月),甚至因为本身是少见的金黄色多肉,其观赏性还更胜一筹。
5. 忆江南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忆江南》古诗的意思翻译: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
全诗为: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⑸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⑹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⑼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赏析:
《忆江南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三首词主旨相同而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释义: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释义: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比火烧的颜色还要红,天空晴空万里,碧蓝如洗,比那蓝草还要绿)、“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释义:东西南北的河流,碧波荡漾;三百九十座桥,桥栏色彩鲜艳)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山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山寺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寺中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值得品味。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他喝着吴酒,观赏“吴娃双舞醉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则又回到眼前,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创作背景:
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了《忆江南三首》。
关于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6. 绝句两只黄鹂怎么变成两个黄鹂?
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听闻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心情十分喜悦,于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习惯,将耳朵中听到的东西随意组合,然后写成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另一种说法是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诸葛亮于大雾中在船上施用连环计,让曹操误以为黄鹂来报信,而改成“两个”。
7. 什么才叫好好说话?
01人生下要不了多久就能开口说话,在很多人心里,说话还需要人去教?常识在我们社会是一件稀缺品,如何说话,做个讲道理的人,可能就是这些稀缺品之一吧!但现实中很多人不会说话,尽说胡话、昏话、梦话、脏话。
02什么是说胡话,就是事实和观点分不清,把观点当事实来说。比如我姓“周”,这是事实;你说我“周”这个姓不好,或者说我“周”字写得不好看,这就是你的观点。观点是从个人主观出发的,带着情绪;而事实却铁板钉钉,你不能指“周”为“马”。如果大家说话,都从事实本身出发,就能改掉胡说的习惯。比如一张口就以“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开头,那肯定就是要胡说了。
03什么是说昏话。就是不讲凭据,比如我说一个观点,对应就应该用一个事实去支撑。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我就得举个例子来证明。如果不这样,只有评判,没有事例举证,这就是信口开河、血口喷人。说话必举证,自己的亲身经历就算;如果没有亲历,就得有书证、物证、人证。什么证据都没有,或者自己都不知道信息来源的截图和视频,就开始哇哇啦啦开始说话了,这就是道听途说随意造谣。
04什么是梦话?就是谈玄论道、天马行空。我说方方,你先给我开书单,紧接着跟我谈波粒二象性,话题总是游离,让对话变成了打游击,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扯越远,慢慢忘了原来谈的是什么了!如果大家都有逻辑,都知道就事论事,就不会把鸡毛蒜皮的事情,慢慢越扯越远上纲上线,最后变成意识形态之争了。
05最可恶的就是说粗话。讲道理,不是比声音大小,不是你疾声厉色就能压服他人,也不是破口大骂就能站稳脚跟。遇到一些人,道理讲不过,证据拿不出来,又没法用话头搪塞过去,就会突然情绪爆发,要么破口大骂,婊、B、卵之类的词缀都冒出来,或者假装风轻云淡说些酸不溜丢的话来恶心人,或者几个人拉成帮派互相声援,就是摆出一副不讲道理你拿我怎么办的架势,以此来逼退他人。
06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普遍不会对话,只能吵架呢?这跟一些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如何说话的教育有关。习惯野蛮生长,把古今中外那些文痞和野大师那一套混江湖、熬鸡汤的歪门邪道都学会了,不懂得讲道理,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去说话呢?既然要论理,就要知道规则:一要事理分明,不要把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二要有凭有据,不要抛开证据信口开河;三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四要冷静理智,不要一言不合破口大骂。
闲话:为什么我们打不赢舆论战?
舆论战其实就是对话和辩论,辩论靠事实论证来支撑,而不是所谓道义、立场和价值观。
我读新闻专业的时候,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华尔街如何讲故事》,如果你们的儿女也要读新闻专业,我推荐他们去认真读这本书,同时还可以多读读普利策奖作品集,我们可能就清楚为何在舆论战中我们容易落在下风。
华尔街日报讲故事,习惯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犹如好莱坞电影大片,气象宏大,血肉丰满,很难不被感动,接受了这些故事,于是也就接受了那些隐藏在小人物身上的价值观和大道理。
讲故事才是最好的讲道理。比如我有个女儿,长得很好看,我很自豪,到处去说,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因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个父亲眼中的孩子,都是宝相庄严诸般都好。
如果四邻的年轻小伙子,没事跑到我家敲门敲窗户,问我姑娘在不在家;或者站在小区门口巴巴张望,看我家姑娘出门没有。这些小故事就能毫不费力地把我姑娘的花容月貌给讲出来。
中国人写文章,崇尚雄文。雄文的特征在于:一爱讲大道理,二爱旁征博引,三爱长篇累牍。充满华丽的文句、激昂的感情、无往不胜的信心、天命在我的抱负,就是没有能够润物无声的故事,纯粹孤芳自赏,比如中苏大论战的那九论,苏联人真的看了吗?起到作用了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想打赢舆论战,不如改掉雄文情节,从好好说话、好好讲故事开始吧!
作者:西窗记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